花生網斑病,是一種針對花生發作的一種真菌性病害。主要為害花生的葉片和莖部,生產上該病常與褐斑病、黑斑病混合發生,造成嚴重落葉。為害的真菌花生莖點霉,屬于半知菌亞門。該病害可以通過田間管理或藥劑噴灑等方式防治。
常在花期染病,先侵染葉片,初沿主脈產生圓形至不規則形的黑褐色小斑,病斑周圍有褪綠暈圈,后在葉片正面現邊緣呈網紋狀的不規則形褐色斑,且病部可見粟褐色小點,即病菌分生孢子器不透過葉面。陰雨連綿時葉面病斑較大,近圓形,黑褐色;葉背病斑不明顯,淡褐色,重者病斑融合。病部可見粟褐色小點,即病菌分生孢子器。干燥條件下病斑易破裂穿孔。生產上該病常與褐斑病、黑斑病混合發生,造成嚴重落葉。
花生莖點霉(Phoma arachidicola Marass,Pauer&Boere—ma.),屬半知菌亞門真菌。燕麥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呈白色至灰白色,厚垣孢子生于菌絲中,褐色球形,大小7.5~12.5微米。分生孢子器黑色,近球形,埋生或半埋生于病組織中,具孔口,大小50~200微米。分生孢子無色,長橢圓形或啞鈴形,多雙胞,少數單胞、3胞或4胞。大型分生孢子大小12~20×3~4微米。
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。翌年條件適宜時從分生孢子器中釋放分生孢子,借風雨傳播進行初侵染。
分生孢子產生芽管穿透表皮侵入,菌絲在表皮下呈網狀蔓延,毒害鄰近細胞,引起大量細胞死亡,形成網狀壞死斑。病組織上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。連陰雨天有利于病害發生和流行。田間濕度大的地塊易發病,連作地發病重。
(1)選用抗病品種如群育101、P12、魯花9號、魯花13號、魯花11號、14號、15號等。
(2)與非豆科作物輪作1~2年。
(3)清潔田園,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。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70%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~600倍液或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~800倍液、64%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、70%乙磷·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、80%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。隔10~15天一次,連防2~3次。
大麥網斑病在我國長江流域普遍發生,以四川、華東地區發生最重,可造成葉片枯死、穗小粒秕,甚至不能抽穗,對產量影響較大。
主要侵害葉片和葉鞘,較少侵染莖。幼苗發病,病斑多在距葉尖1—2cm處。成株發病多從基葉開始,葉尖變黃,上生病健界限不明的褐斑,內有縱橫交織的網狀細線,病斑較多時,連成條紋狀斑,上生少量孢子。穎片受害產生無網紋的褐斑。
Drechslera teres (Sacc.) Shoem.=Helmnthosporium trers Sacc.稱大麥網斑內臍蠕孢,屬半知菌亞門真菌。有性態為Pyrenophora trers (Died.) Dreechs.稱圓核腔菌,屬子囊菌亞門真菌。分生孢子淡橄欖色,圓柱狀,有1—10個隔膜,大小30—175×15—22.5(μm)。分生孢子梗多單生,也有2—3根束生的,直、僅頂端微彎。病殘體上形成子囊殼。子囊殼黑褐色、近橢圓形,大小430—800×300—600(μm),子囊無色,棍棒形,內含8個子囊孢子,有時4個。子囊孢子黃褐色,近橢圓形,大小40—62.5×17.5—27.5(μm)。
潛伏于種皮內的菌絲體和附在種子表面的孢子是主要初侵染源,病殘體上的子囊孢子也可侵染。種子帶菌引致幼苗發病,病部產生孢子借風、雨傳播進行再侵染,花部受害使種子帶菌,成熟時在麥殼等病殘體上形成子囊殼。
病菌可存活7年。孢子萌發適溫20—25℃。20℃、相對濕度100%發病迅速。低溫和寡照、高濕有利于病害發生。冬大麥播種較晚發病重。
病菌以分生孢子、菌絲體在種子及病殘體組織中越夏、越冬。為本病的初侵染來源。種子播種后,病菌侵染幼苗而引起發病。以后在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,借風雨傳播繼續為害。大麥抽穗、開花期間,為害穗部,使種子帶菌。大麥收獲后,病菌尚可在大麥自生麥苗上繼續侵染為害,成為秋播大麥侵染來源之一。田間高濕有利于病害發生蔓延。冬大麥早播發病輕,遲播發病重。
(1)選用抗病品種 如早熟7號、光芒二棱、浙農8號等。
(2)適時早播,避免連作,地下水位高的要做好開溝排濕工作。
(3)藥劑防治:①提倡用浸種靈(TH88)2ml,對水20kg,攪勻后浸大麥種子10kg,浸24小時后播種。浸種靈易光解,浸種要在室內或采取避光措施。其它種子處理方法可參見大麥條紋病。②在發病初期噴灑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0%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100—1500倍液、70%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