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粉病,自幼苗到抽穗均可發病。主要危害葉片,也危害莖和穗子。在葉片上開始產生黃色小點,而后擴大發展成圓形或橢圓形病斑,表面生有白色粉狀霉層。一般情況下部葉片比上部葉片多,葉片背面比正面多。霉斑早期單獨分散,后聯合成一個大霉斑,甚至可以覆蓋全葉,嚴重影響光合作用,使正常新陳代謝受到干擾,造成早衰,產量受到損失。
麥類白粉病近年來在江蘇、浙江、湖北、河南、山東、貴州、四川等地發生較為普遍,為害日趨嚴重。由麥類白粉菌(Erysiphe graminis D.Cf.sp. tritici E.Marchal.)引起,主要為害小麥、大麥、黑麥、燕麥等。
病菌在河南省平原地區不能越夏,但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可在海拔500米以上山區的自生麥苗或夏麥上發生為害,秋后通過氣流傳到平原麥苗上引起發病。
粉病流行的條件主要有兩個,一是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,二是適宜的環境條件。一般在小麥密度偏大、施氮肥過量的情況下,麥株旺長,植株衰弱,田間濕度大或者發生了倒伏的麥田,發病往往較重。該病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出現發病中心,4月中旬后隨氣溫逐漸回升,病株率迅速增加,在適宜的條件下導致大流行。
白粉病發生在葉、嫩莖、花柄及花蕾、花瓣等部位,初期為黃綠色不規則小斑,邊緣不明顯。隨后病斑不斷擴大,表面生出白粉斑,最后該處長出無數黑點。染病部位變成灰色,連片覆蓋其表面,邊緣不清晰,呈污白色或淡灰白色。受害嚴重時葉片皺縮變小,嫩梢扭曲畸形,花芽不開。
主要為害甜瓜葉片。初發生時葉片產生黃色小點,而后擴大發展成圓形或橢圓形病斑,表面生有白色粉狀霉層,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,后病斑變黃褐色為病菌的閉囊殼。一般情況下部葉片比上部葉片多,葉片背面比正面多。霉斑早期單獨分散,后聯合成一個大霉斑,甚至可以覆蓋全葉,嚴重影響光合作用,使正常新陳代謝受到干擾,造成早衰,產量受到損失。
黃瓜白粉病,俗稱白毛,系常發性病害,是黃瓜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。
先在下部葉片正面或背面長出小圓形白粉狀霉斑,逐漸擴大,厚密,不久連成一片。發病后期整個葉片布滿白粉,菌絲老熟后變灰白色,最后葉片呈黃褐色干枯。莖和葉柄上也產生與葉片類似病斑,密生白粉霉斑。在秋天,有時在病班上產生黃褐色小粒點,后變黑色,即有性世代的子囊殼。此病在葉片布滿白粉,發病初期霉層下部表皮仍保持綠色,與其它葉部病害容易區別。
以閉囊殼隨病殘體留在地面上越冬。南部地區和溫室中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株活體上越冬。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主要以氣流傳播,萌發產生出蚜管直接侵入寄主體內。田間相對濕度大,溫度在16—24℃, 此病易流行。密度過大,光照不足,氮肥過多,徒長苗易發病。